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正文
杜庆昊:关于建设数字经济强国的思考
来源:行政管理改     日期:2018-07-03    
 作者: 杜庆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到“数字经济”“数字中国”。2016G20杭州峰会提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理念,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征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数字经济从做大到做强,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经济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新方位: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

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据《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4%。同时,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由30.16%上升到32.28%,中国的数字经济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网民数量庞大,截至20176月,全球网民总数达38.9亿,普及率为51.7%,其中,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95%的人会通过手机上网,位居全球第一位。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大国和地区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目前全球22%GDP与涵盖技能和资本的数字经济紧密相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形成势头,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成为全球创新的新高地。

数字经济发展增速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数字经济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数据,199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430亿美元,仅为美国的1/63,日本的1/23,和英国的1/6。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后发先至”效应十分明显。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增长,增速达16.6%,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位居世界第一位,数字经济增速是美国同期的2.4倍、日本同期的3倍、英国同期的3.1倍。根据腾讯研究院《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计算机出货量、手机出货量和网络零售额早已跃居世界第一,移动互联网发展领先世界,并和美国一道囊括了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

数字经济渗透带动各行业积极发展。在数字支付领域,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报告,2016年我国数字支付市场规模约合19.98万亿人民币,是美国同期的50倍,其中使用智能手机支付人数4.7亿人,居全球第一。在助推传统行业转型方面,据预测,到2020,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总市场规模将到40万亿人民币。在驱动贸易发展方面,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规模达到6.3万亿人民币,增速超过23.5%,成为驱动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在带动就业增长方面,2016年数字经济带来相关新增就业人数约280万人,占新增就业总人口的21.32%,省级行政单位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下降大约0.1%。在助力民生保障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快速发展,政府、企业、居民全面触网。

二、新动能:数字经济是引导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在当前“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比较优势,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供需对接,优化资源配置,是解决制约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必然选择。数字经济助力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制造、物流、农业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管理创新,大幅提高生产运营的组织效率,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础性平台持续涌现,以有效对接供需双方为特征的平台经济迅猛发展,供给的效率持续得到推升。数字经济助力适度扩大总需求。我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消费正在升级,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扩大融合领域的长尾市场和消费空间,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便利的服务,增强用户体验,优化消费环境,积极培育新型消费,挖掘传统消费,发展新的消费模式。

数字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赋能效应明显,能有效推动传统产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融合,不断催生出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智能服务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比如,潍柴动力建设了发动机全球协同研发平台,研发周期由原来的24个月缩减为18个月;青岛红领服饰凭借个性化定制模式,2016年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翻番;三一重工通过智能服务平台为全球超过20万台设备提供实时监测和运维服务,近三年新增利润超过20亿元人民币。

数字经济促进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带动下,我国正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新一波创业创新浪潮,创业企业、创业投资、创业平台爆发式增长,创业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数字经济的发展还孕育了一大批极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企业,成为激发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驱动力量。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双创平台约8000家,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双创热潮的带动下,2017年中国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同比增长9.9%,平均每天新登记1.66万户。数字经济拓展了发展新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极大激发了泛在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互联、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创新活力,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也推动形成新的消费习惯,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新产品不断涌现,新产品和新服务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数字经济促进就业和增进人民福祉。数字经济能够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促进生产能力的大幅跃升,引发产业结构变迁,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就经济整体而言,互联网对个人最深刻的影响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把常规性、重复性工作交给技术完成后,劳动者能够专注于价值更高的活动。就个人而言,互联网降低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就业者可以摆脱时间、空间束缚,人的个体价值被更自由地激发、流动和共享。数字化水平还有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增进社会福祉。世界经济论坛对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调查显示,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个百分点,能够促使幸福指数上升约1.3个点。信息技术有助于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部分物资的消耗。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行业可以带来更大的节能效果。国际电信联盟估计信息通信技术能帮助全球减少15%~40%的碳排放,其运用到其他行业所带来的节能量是其自身行业能源消耗的5倍。

三、新挑战:从数字经济大国迈向数字经济强国的突出问题

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是产业间不均衡。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趋势,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数字经济则相对滞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表明,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信息和通信技术投入占行业总投入的比重为10.08%,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该指标数值仅为5.56%0.44%。二是区域间不均衡。2016年,广东、江苏、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均突破2万亿元,三省数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规模、占比、增速方面均引领全国发展,“强者恒强”效应显著。而云南、新疆、宁夏等十个省份数字经济总量均在3500亿元以下,十省总量仅相当于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的12%。三是消费生产不均衡。资本大量涌入数字经济生活服务领域,2016年在线教育融资8.5亿美元,在线医疗融资12.2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0%。但数字经济生产领域技术和资源投入仍然不足,在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变革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数字经济发展保障机制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数字经济的背后,凸显的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治理方式的革新。近年来,中国创新让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数据的互联互通依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地区之间的数据壁垒造成的体制机制障碍,与移动互联时代格格不入。国务院颁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的互联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但政府数据开放仍显不足,根据联合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开放电子政务数据发展最好的是英国,中国排第63位。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也不断显现。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高危漏洞数量有增无减,网络攻击愈演愈烈,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严重威胁。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在数据产权归属、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立法缺失。

数字经济领域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人类历史上相继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每一轮革命都给人类生产与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对区域内、外的竞争形势产生了剧烈影响。继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等战略之后,当前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竞争加剧,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已经从基础型数字经济拓展到覆盖技术型、资源型、融合型、服务型数字经济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跨国企业、单一技术或者单一产业的竞争,更多是融合了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成果转化、跨界融合、智能应用、网络协同等多环节、多领域的综合创新实力的竞争。数字经济已成为新的竞争高地,各国在数字经济各领域主导权的竞争和布局也变得空前剧烈。当前,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数字经济战略,例如,英国出台《数字经济战略(20152018)》,旨在建设数字化强国;日本提出建设“超智能社会”,最大限度地将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融合,各国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的撒手锏。

四、新机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面临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被认为是第三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三个特点: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但面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赶上了时代的列车,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络大国、数字经济大国。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汽车电子、医疗电子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随着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不断渗透,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成为主流,产业链延伸和分工深化及专业化,衍生了多种类型的生产和生活新型服务业态,这些新产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经济增长点。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过去五年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应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为数字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大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大势,紧密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实际,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事关网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201610月,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提出要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201712月,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围绕建设网络强国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0176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宪法”。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在网络强国战略指引下,数字经济迎来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面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机遇期。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坚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中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不仅降低了产业发展和民生消费的成本,而且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对冲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时,“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等各行业的应用,促进了金融脱虚入实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了普惠金融和包容性经济的发展,缓解了生态环保和民生瓶颈的压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数字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五、新征程:开启迈向数字经济强国的历史新征程

丰富数字经济发展理论。深刻认识数字经济的时代潮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的历史方位和发展大势,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找准数字经济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定位,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数字经济极大丰富了传统经济学理论,这是认识数字经济所处历史方位的基本共识。传统经济学相关的市场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边际成本理论、就业理论、产权理论、竞争理论、资源稀缺性理论等,在数字经济理论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市场理论,传统经济学存在着有形的市场,数字经济下的市场则是虚拟的、无形的市场;比如产权理论,传统经济学下各类有形、无形资产的产权归属比较明晰,数字经济下的产权更多的是数字,有些数字是经过撮合和加工过的,其产权归属比较模糊。数字经济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学理论,比如平台经济学,这一新兴经济学理论已经被理论界和社会所接受,并衍生出了诸如平台经济监管等子课题。应该说,数字经济是一个从局部量变到全面量变,从局部质变到整体质变的不断升级的演变过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首要是加快形成系统性、全局性、规律性的理论认识,推进数字经济基础理论创新,破除观念误区。要在政策上大力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与数字经济有关的市场理论、消费理论、治理理论的研究,探索解决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基本经济理论、社会理论和道德、伦理、法律等问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引。

深化新旧经济融合发展。要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不断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供新动能。要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整个制造业本身、制造业产业链和智能制造的三次融合,支撑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全面升级,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将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美丽乡村、富裕现代农民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农业决策系统、农业数据资源系统,不断完善数字农业平台的服务功能。努力将数字经济融入现代服务业,以数字技术助力电子商务、金融、教育、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新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要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践,努力构建高速、移动、泛在、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进一步加强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内容分发网络的部署和应用,夯实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建成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力度,构建现代数字技术体系,构筑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比较优势,瞄准前沿领域和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攻克关键薄弱环节,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传统社会治理的适应性正在减弱,不适应性明显增加。要探索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破除行业和地域壁垒,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激发各类主体的发展动力。同时,树立底线意识,设置合理的“安全阀”和“红线”,着力防范区域性、系统性新风险,严格保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法治建设,一方面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增强立法的时代性,如制定数字产权、数字知识产权、数字税收等法律,规范数据发布流程和发布格式等,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清理和调整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行政许可、商事登记等事项及相关制度,采取既具弹性又有规范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新业态的动态并行、分类监管研究,为新业态、新模式提供试错空间,激发社会创造力。另一方面,也要为数字经济创新留下必要的空间,不能由于监管过严而扼杀了发展。要创新对数字经济的监管方式,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建立完善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点的竞争监管政策,探索建立多方协同治理、重在事中事后的监管机制,营造数字经济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全面提高数字经济安全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这些年来已经发布了大量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安全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战略、政策、法律。从我国数字经济实际出发,应借助各方力量综合运用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制定包括安全防护、供应链安全、信息安全保护、整体经济安全等在内的全面的数字经济安全制度,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上一篇:时红秀: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政策建议      下一篇:中国经济全球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