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新闻 >>正文
芦千文:把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点
来源:经济日报     日期:2022-07-06    

县域经济是与城市经济空间衔接、相互支撑,又相对独立运行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目前,我国有1866个县和县级市,县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又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的主要空间集中在县域。目前,我国县域城镇化尚有巨大潜力,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消费的规模和层次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点在县域。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县域具有与城市产业分工协作、经济功能互补等方面的作用,县域经济发展将吸引科技、资本、产业等加快向县域流动。还要看到,县城是乡村与城市的交会点,也是乡村与城市平等交换要素的中转站。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过程中,县域都是一个重要单元,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长期以来,许多县域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和要素的粗放投入,产业布局分散,工农衔接不畅,要素集聚、产业承载、人才吸引、创新驱动的内生需求不足。在新发展阶段,继续追加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简单扩大经济规模的风险和挑战日益显现,县域经济亟需转型发展、探索新路。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瓶颈制约。

一是就业承载空间有限。通过就近就地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回流劳动力,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多数县域产业体系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吸纳就业的空间和能力不足。县城产业结构与城市雷同,企业主体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还比较短,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低,乡村特色产业和非农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展也相对缓慢;县城与乡村产业缺乏互补和衔接,难以有效支撑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这些都使县域经济以初级产品和低端产业为主,产业增值留在县域的比例小,从业人员收入较低,产业成长性弱,对就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也不足。

二是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县城既是县域行政中心,也是县域经济的要素集散中心。从总体上看,我国县城规模偏小,面向乡村的服务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县城与乡镇、村的经济联系和服务联结较弱。有些县城发展园区经济,但产业链两头在外,用地、耗能等却留在当地,园区发展与乡村产业的关联度小。这些都使县城对县域经济和乡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三是发展环境有待升级。与城市相比,我国县域发展环境对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较弱。基础设施方面,一些地方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包括县城在内的县域道路、市政、产业、数字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更新缓慢。公共服务方面,县域与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差距逐步拉大,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以县城为中心,对乡村的延伸覆盖不足,乡村已有的公共服务在内容和质量上难以满足需求。营商环境方面,就业创业的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健全,返乡人才创业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四是资源盘活需要破题。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是县域相比于城市的优势资源,但县域却缺乏就地盘活利用进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比如,县域在优美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显著资源优势,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将这一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依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的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依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旅游景区周边,绿色有机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也缺乏长效机制保障。

需要看到,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归根结底是因为县域城乡在资源、要素、产业、人才等方面尚未形成内生的循环机制,导致县域资源要素流失。县域是要素齐备、功能完整、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盘活资源、汇集要素、吸引人才、升级功能,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立足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将集约、高效、绿色的产业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同时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提质增效。在推动已有工业产业和园区经济升级的同时,加强对承接产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甄别,提高对县域经济尤其是乡村产业的引领带动能力。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优势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留在县域、下沉乡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致富机遇。

二是完善县域综合服务体系。加快补齐短板、优化功能,建立县域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以就业创业便民政务服务为重点,对接引入城市优质服务资源,整合优化各类服务平台,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合理布局乡镇区域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点。

三是着力改善县域发展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县乡村统筹,探索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用护路径,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普惠共享;科学把握县域功能定位,顺应县城和村镇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县域城乡道路、市政、管网、数字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互联互通覆盖面;强化县域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城公共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覆盖,并探索县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多元化运营机制。

四是有序盘活县域资源要素。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的县域统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实现县域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开辟更多产业发展路径和变现增收机制,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县域绿色发展优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王微 陈丽芬:构建县域消费新格局      下一篇:欧阳康:社会复杂性、智库使命与咨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