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 沈嘉)中国正从“智库大国”向“智库强国”转型,如何优化转型发展路径,成为内地高级智囊们高度关切的话题。
在19日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梦与智库建设”研讨会上,诸多机构资深“外脑”云集,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展开深入讨论。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提出,当下的一项紧要课题是“厘清智库的内涵”。他认为可从三方面明晰智库的定位,即“客观立场、专业视角和公共平台”。
慕海平指,中国智库正面临整体转型,现在数量及类型甚众,未来则可能归为三大类:政府智库,公共智库及民间智库。他认为,政府智库将是行政化的;公共智库则非官也非市场化导向,可能由公共资源支撑,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平台,未来配合事业单位改革进行。民营市场化的智库则“既可发出公共的声音,也可为服务对象说话”。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年初发布的《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中国智库在数量上以426家位居全球智库排名的“榜眼”,仅此于美国。虽然数量相对占优,但现场不止一位学者提出了智库建设质量还亟待提高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发言时说,智库建设“不要一窝蜂”,人才亦“不在多,而在精”。他特别强调智库工作重在调查研究,否则容易脱离实际。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最终落点进行了一语概括,“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智库如何生产出自己的思想产品、文化产品,同时决策部门如何运用好思想产品和文化产品,这样的改革将是一个互动过程,是打造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杨克勤说,“我们的智库建设还是任重道远。”
随着全球政经环境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题与瓶颈,智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就此进行批示,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研讨会上,有三十多年中央智囊经历的魏礼群分享了他参与及领导多个智库建设和管理的心得。其新著《建设智库之路》在现场引起热烈讨论,被与会者认为“代表了中国目前智库理论研究的领先水准”。
魏礼群曾历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等职,参与及主持过大量最高层政治文件的起草工作,现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他把智库的功能总结为四方面:服务决策、引导舆论、参与公共外交和培养人才。
“通过智库培养人才是特别重要的,这是智库应该做的贡献。”魏礼群最后强调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