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正文
樊继达: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来源:学习时报     日期:2023-02-0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是党中央在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基于国内外形势最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增强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势在必行
  毋庸讳言,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从国内外环境看,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减慢,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叠加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传统动能的力量日趋减弱。同时,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双重冲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消除疫情反复延宕带来的疤痕效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还必须看到,我国面临的外部打压随时可能升级,某些国家企图通过脱钩断链等方式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局面随时可能出现,统筹发展和安全愈加重要。因此,通过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以大国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
  从中长期来看,全球步入大科学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的特点,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态势日趋明显,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要求越来越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新赛道新领域的竞争如火如荼,我国必须以创新思维前瞻谋划未来,以创新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与世界大势同行并进。
  从长远来看,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必须激发新的发展动能,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高效的产业供给体系,探索出从创新强到产业强、经济强进而实现国家强的大国成长新路径,牢牢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未来3—5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且稳定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重中之重是创新能否真正激活各类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形成发展新动能。
  强化壮大发展新动能的科技支撑
  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壮大发展新动能之源。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关键是激发科技创新这个核心。
  坚持底线思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合力,尤其是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提升“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体系化能力,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难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融通发展。同时,锚定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形成非对称性竞争优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战略思维,铸就创新企业“先锋队”。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也是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进,企业创新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创新发展规律,突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先锋队”作用。当前,创新型企业必须强化目标导向,大力攻克阻碍科技进步与新动能培育的“碉堡”,有效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科技领军企业带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必须秉持长周期主义思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锻造长板、补齐短板、筑好底板,才能从模仿学习转向更具竞争力的内生创新,真正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基业长青。未来十年,力求涌现一批顶天立地的世界一流“链主”型创新企业与铺天盖地的“专精特新”中小型创新企业,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断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坚持历史思维,筑牢创新人才“压舱石”。人才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也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人才强、科技强,是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前提。纵览近现代世界强国发展史,每个强国崛起壮大的背后,都是重视人才、培育人才、善用人才的结果。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竞争、人才竞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大国角逐的焦点。一方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大批世界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紧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不动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提升各类人才创新能力,将我国现有生产可能性边界拓展到全球生产可能性边界,为壮大发展新动能增活力、添动力。另一方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是具有人才竞争优势的国家,加快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壮大发展新动能注入持久动力。
  以制度创新调动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关键点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是壮大发展新动能的“两个轮子”,科技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加速器”,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点火系”。现有各项制度及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激发创新活力的需求。
  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一是摒弃“恋旧”情绪。我国经济发展函数已发生较大变化,正在突破对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的依赖,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打破各种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入手提振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调动起万众创新激发发展新动能的磅礴力量。二是秉持“开放”心态。在动荡变革的世界格局中,应对少数国家的“小院高墙”和“科技脱钩”,我国决不能自我隔离,而是充分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坚定不移走开放式创新发展之路。其实,无论是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创新还是科技自立自强,都决不是“闭门创新”,而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创新大潮中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三是坚守“长期”主义。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必须坚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建设高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是否有利于创新发展,是否有利于壮大新动能,加快推进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通审批“堵点”,消除服务“盲点”,矫正经济运行中的资源配置扭曲,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群众敢首创。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信心。
  围绕创新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先,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全民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创造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其次,健全创新包容的审慎监管制度,消除各类限制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监管手段,优化对新动能培育相关政策措施的监管机制。彻底破解成果转化中价值确定难、转化手续繁、利益分配乱等难点堵点,帮助企业解决从创新到市场的“最后一米”问题,激发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最后,针对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金融服务政策,完善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
作者系公共经济研究会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上一篇:赖德胜: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提高人口整体....      下一篇:何立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