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4日(星期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介绍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日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对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为帮助各位准确、深入了解这个重要文件的有关情况,我们今天请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先生,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先生出席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解读这个文件,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现在,先请韩文秀先生介绍情况。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 韩文秀: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去年我国“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天是立春节气,俗话说立春到、万物生,标志着一年繁忙农事的开始。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已经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新年的政策“大礼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牵挂农民群众,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乡村振兴抓什么、怎么抓。文件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
“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点是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三个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重点是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安宁。
“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重点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重点是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特点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任务和全面部署相结合、年度性工作和阶段性安排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围绕解决乡村振兴的难点堵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政策和制度创新。文件从关键切口入手,在完善农业保险、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提出了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力求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我先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祝卫东同志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陈文俊:
谢谢韩文秀先生,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问题是,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请问,各地情况不同,学“千万工程”经验到底学什么?怎么学?谢谢。
韩文秀: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脏乱差”问题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已经成为涵盖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千万工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提供了成功范例。
“千万工程”经验学什么?我想,应该是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的市县也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但贯穿其中的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等。这些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既有价值取向,又有方法实招,是“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各地都可以学习借鉴。
“千万工程”经验怎么学?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因为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能照猫画虎,不能脱离实际搞“一刀切”。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抓什么,明确怎么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创造性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让农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两个确保”,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请问,我们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在高起点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谢谢。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 祝卫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几年,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多重挑战,我们把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促生产、夺丰收。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了177.6亿斤,粮食供应充足、库存充实,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统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打出了政策“组合拳”。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任务目标。
一是稳定播种面积。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重点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强化政策举措。价格上,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防止谷贱伤农。补贴上,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优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提高补贴效能。保险上,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保险全国覆盖、大豆保险有序扩面。通过这一揽子政策措施,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能得利。围绕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突出压实责任和强化扶持两手发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重点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政府抓粮不吃亏、有动力。
二是主攻单产提升。我国耕地稀缺,扩大耕作面积空间有限,潜力主要在提单产。文件明确,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重点是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在种子上,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突破性进展。在耕地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和质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多措并举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三是拓展食物来源。粮食安全说到底是食物安全。肉蛋奶、果菜鱼,都是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餐桌上缺了哪样都不行。解决吃饭问题,必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面向整个国土空间资源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丰富、吃得健康。
四是强化节粮减损。节粮减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增产增供。目前,粮食在产运储加消各环节损耗都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餐桌上的浪费更是惊人。文件强调,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弘扬节约光荣风尚,提倡健康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粮食主产区是重要的“压舱石”,但长期面临“粮财倒挂”的困境。请问,在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谢谢。
韩文秀:
粮食主产区是提产能、保供给的重头大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总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同时也要看到,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不强、财力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产粮大县往往是经济弱县、财政穷县。这个问题不解决,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影响生产保供的大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围绕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作了有针对性的部署。
纵向上,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重点是对产粮大县的奖补,进一步向商品粮调出量大、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倾斜,取消对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配套要求。针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薄弱问题,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今年将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5个粮食调出量大的主产省(区)开展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
横向上,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今年要力争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实施办法,基本思路是统筹考虑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因素,由主销区给予主产区一定的资金支持,推动横向利益补偿见到真金白银,并进一步拓展产业、人才、技术服务等协作方式,多出实招让主产区抓粮不吃亏。
产业上,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主产区粮食资源丰富,但粮食加工业总体规模小、就地加工转化率不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布局,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促进就地就近转化增值,加快粮食主产区兴县富民步伐。
我就简要回答这些,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业为基。想问一下,在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方面,我们都有哪些举措?谢谢。
祝卫东: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这些年来,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主体不强、链条短,带动能力弱、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一是突出地方特色。我国地域差异大,各地物产丰富,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要用现代经营理念、标准、方式把“土”味优势彰显出来,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加快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二是注重产业融合。今年春节许多地方的乡村民宿预订火爆,已经成为节假日消费的新亮点。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是做强农产品加工。顺应居民消费向便利化、高品质升级的要求,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改造提升加工设施,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畅通农村物流。现在一些地方乡村物流配送能力不足,好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文件重点对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等作出部署。特别是农村电商,已经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藏在深山沟里的土特产搭上电商平台,也可以进入都市百姓家,这方面要支持加快发展。谢谢。
中国农村杂志社中国农村网记者:
腰包鼓没鼓是最受农民群众关注的事。请问,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有何安排部署?谢谢。
祝卫东: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农民增收总体态势是好的。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实际增长7.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9:1。也要看到,巩固农民增收势头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今年文件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摆在突出位置,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搞好家庭经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文件还提出,健全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稳价格、促增收。同时,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政策导向,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更好地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
二是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文件强调,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文件提出要加强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当前正是岁末年初关口,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整治欠薪的专项行动,全力以赴让农民工兄弟过个安心年。
三是拓展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是一般农户特别是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文件强调,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把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四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财产性增收还有较大潜力。文件提出,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四荒地”等资源资产,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请问,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形势如何?如何进一步兜牢底线,推动脱贫地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韩文秀:
消除绝对贫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防止规模性返贫,是“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这些年,各地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管用的机制办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巩固。截至2023年底,超过六成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
对一个家庭、一个地方来说,脱贫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遇到结构性失业、疾病、灾害、事故等致贫因素和风险的话,返贫的风险也是存在的。防止规模性返贫既是重大的经济任务,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持续用力,思想上不能松懈、工作上不能松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搞好监测帮扶。对返贫致贫风险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监测要及时到位,第一时间采取帮扶措施来消除风险。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运用好大数据预警等手段,进一步提升监测的及时性、帮扶的精准性,兜住兜牢防止返贫的底线。同时,要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
二是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产业和就业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举措。近几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上了一批产业项目。强化产业帮扶,重点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加强分类指导,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要求,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帮扶产业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去年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达到了3396.9万人,比上年增加119万人,稳中有增。强化就业帮扶,重点要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作用,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三是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还有不到两年时间,今后脱贫地区持续发展,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根本上还是要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造血”,努力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要进一步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对口帮扶等倾斜性支持政策,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更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增收致富,创造美好生活。 谢谢。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请问,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什么?如何推进建设?谢谢。
祝卫东:
乡村建设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的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这些年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有不少薄弱环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建设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城镇化趋势,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的分类指导,有需要的就编,没有需要的可以暂时不编,不能盲目要求村村编规划,对一些地方脱离实际下指标、定进度的做法,要及时予以纠正。要坚持“开门编规划”,确保规划符合村庄实际和农民意愿,让农村干部群众懂规划、守规划、用规划。
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就是明确政府该干什么、农民该干什么,不能搞成政府大包大揽。要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让农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三是补上基础设施短板。针对农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列出清单,一项一项解决好。文件针对有的地方饮水安全保障问题,要求分类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针对农村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情况,要求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针对有的地方农村房屋抗震性差的问题,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让农民住得安全放心。
四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回应农民群众关切。教育上,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医疗上,强化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的导向,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让农民群众就医用药更加便利。养老上,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解决后顾之忧。
五是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乡村建设要突出为农民而建,重在可持续。个别地方在乡村建设中出现搞花架子、劳民伤财,搞“一刀切”、强迫命令的现象,要坚决予以整治。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不要急于求成,不能超越发展阶段盲目举债搞建设。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难点。请问,如何解决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韩文秀:
现阶段我国乡村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包括人口总量和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传统乡土秩序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一号文件围绕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重点作出了几个方面的部署。
一是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常言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火车头”。文件强调,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要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切实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目前乡村两级职责多、手段少、负担重,因此要切实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要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让基层把更多精力放在联系群众、为民服务上。
二是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关键是持续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结合起来。文件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办法,切实把矛盾解决于萌芽、化解在基层。一个时期以来,有的地方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多发,文件要求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应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要持续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建设平安乡村。
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要抓好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几年,一些地方搞的“村BA”、村超、村晚等很受欢迎,今年春节各地安排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坚持农民唱主角,让群众性文体活动越办越红火。另一方面,要重点整治农村不良风俗。有的地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农民人情负担沉重,苦不堪言,等等。文件要求,要综合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移风易俗,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便利的社会服务,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的激励约束功能,革除陋习,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现阶段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仍然是大趋势。请问,如何适应这一趋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更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谢谢。
祝卫东:
正如记者朋友提出的,我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这个过程还要持续较长一个阶段。2022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4.91亿人,据专家测算,到2035年还将有上亿农民进城。要围绕让进城的进得顺心,让留在农村的生活舒心,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具体部署。
一是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是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文件强调,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帮助能进城愿进城的农民更好融入城市。
二是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农民进城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城市还没有扎下根之前,不要着急断了他们回乡村的后路。必须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三是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这些年,县域城镇化持续较快发展,农民到县城就业居住、向县城集聚更加普遍。文件强调,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是要两手发力,一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抓好县城这个龙头,发挥对乡村辐射带动作用;一手适应乡村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既要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又要避免村子刚建好、人都迁走了,造成浪费。谢谢大家。
陈文俊:
最后两个问题。
南方都市报记者:
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说到底要靠改革。请问,今年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方面作出了哪些部署?有哪些新的改革举措?谢谢。
祝卫东: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任务更繁重,矛盾更复杂,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
一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方向已经明确,今年将开展整省试点,探索具体的实施办法,为全国面上推开打好基础。文件还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着力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二是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前期已完成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围绕做好下半篇文章,要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坚守农村改革底线,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农以地为本。请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谢谢。
韩文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这两年,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2021—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要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一是严守耕地总量。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了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且逐级分解下达到各地。文件对落实好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合法占用耕地,重点是改革完善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对乱占、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包括乱建“大棚房”、破坏黑土地、非法取土等,必须坚持零容忍,坚决整治、严厉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耕地“非粮化”,要统筹考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农民增收的关系,细化明确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要严格按照中央政策规定落实好,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二是提升耕地质量。中央一号文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部署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在时序上,明确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标准上,针对各地普遍反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偏低的问题,今年将下决心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实至名归,建一块、成一块。在主体上,更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
三是挖掘后备耕地资源。重点是做好两块地的文章:一块是撂荒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把撂荒地利用起来,宜粮则粮、宜经则经,有的撂荒地确实没人耕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流转、托管、统一经营等多种途径种好用好。另一块是盐碱地,我国盐碱地多,随着科技进步,开发潜力相应增大,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种子和盐碱地要相互适配,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效途径。谢谢。
陈文俊:
谢谢韩文秀先生和祝卫东先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