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正文
赵长茂:扩大内需须以激发消费潜能为重点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日期:2024-04-15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的重要动力,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着眼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切实措施激发消费潜能。

充分认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马克思说:“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消费对生产从而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明显增强。

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变化看,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短缺代之以产能过剩,供求关系出现逆转,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动力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自2014年起超过投资成为第一动力,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

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看,社会供求矛盾的重大变化和消费升级,强化了消费对供给侧的引领作用。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使“消费者主权”得以确立,短缺经济时期的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已经转变为如今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甚至千方百计生产消费者没见过、想不到的东西。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增强,引导投资和生产的力度明显加大。

从消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看,技术创新既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做大做强的根本之策,也是一国经济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实践证明,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为技术创新提供指向,企业技术创新既要基于自身因素和条件,更要从消费者角度对市场需求走势进行分析和判断,权衡技术创新的难度和可能、风险和收益,就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投资力度等进行抉择。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企业技术创新是由消费变化趋势引导的市场选择。

应该看到,消费对生产从而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不断增强的底层逻辑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社会消费趋势和消费逻辑也发生了变化。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追求已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或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越来越重视发展需要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重心随之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为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由此,不但消费范围和消费品市场会扩大,而且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越来越追求“品质化”“个性化”,“新消费”蔚然成风,这样一种趋势和消费逻辑在中等收入以上群体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消费品质化必然要求“生产升级”,个性化推动市场走向“细分”,消费更新升级拉动产业升级。

消费作用偏弱是影响经济回升向好的主要因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有效需求不足”列在诸多困难和挑战的首位。

有效需求包含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相比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为持续。随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投资成为第一动力,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依然偏弱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是消费需求不足。英国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提供的资料显示,按当前美元汇率计算,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7%,仅为美国的1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26%,为美国的16%。2008年—2022年,消费占中国GDP比重从52.6%升至54.7%,但消费年均增速从10.3%降至4.9%,降幅超过一半。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最低。另有资料显示,尽管2008年到2022年期间,我国消费占GDP比重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仅为2.1个百分点,2022年的消费占GDP比重与2000年的63.57%相比仍有近10个百分点的差距。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提供的2020年数据佐证了我国消费占GDP比重偏低的事实: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化较早的国家,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均超过50%,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总消费占比超过70%;韩国等战后经济起飞的国家,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6%,社会总消费接近65%。相比之下,中国现在家庭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不到40%,社会总消费占比为55%。

在消费占GDP比重偏低情况下,消费的经济拉动力必然欠强劲,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自然难以充分发挥,从而成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消费作用偏弱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持续放缓及就业困难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扩张乏力。我国经济自2011年开始持续回落,增长速度从两位数降到目前的5%多一点。这既有经济体量增大必然出现规模性减速的客观因素,也与一些地方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不能很好理解把握中央要求有关,更和近年来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摩擦后对我国发展进行打压,新冠疫情突然暴发和持续蔓延有关。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不仅使我国经济循环受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者储蓄意识增强、消费趋向谨慎。

消费作用偏弱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呈波动下降态势,2022年为0.47,差距逐步缩小,但仍然在“警戒线”以上。居民收入差距居高不下,使占人口大多数、消费倾向相对较高的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缺乏应有的收入支撑,导致整个消费扩张乏力。

消费作用偏弱的再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以来房价高、上学贵、看病难及养老缺乏安全感等对居民总体消费的抑制。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蔡继明研究,住房贷款对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住房贷款占存款的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下降0.2个百分点。上学贵、看病难及养老缺乏安全感等则会明显增强居民的“安全储备”意识,增加储蓄以备未来不时之需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选择。另外,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偏低,也促使居民保障预期不确定,在扩大当期消费时瞻前顾后,谨慎为上,不敢轻易出手。

多措并举激发消费之于扩大内需的巨大潜能

如何激发消费潜能、促进内需有效扩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要以提高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如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出具体部署。 

思路已经清晰、政策已经明确,重要的是把关于激发消费潜能、扩大内需的要求多措并举落到实处。具体举措包括: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以带动和扩大相关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需要。

从更深层面看,激发消费潜能、扩大内需,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政策,促进分配合理化,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收入分配政策激发消费潜能、扩大内需的整体效应;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作者系公共经济研究会会长,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

     上一篇:张占斌: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      下一篇:张占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