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新闻 >>正文
张翼: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智库作用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8日 16版)     日期:2019-10-28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智库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览当今世界,凡涉及重大国是问题,决策层都会积极征询各方智库意见,而各类智库也会通过不同的渠道积极参与,以名目不同的智库成果表达自己的政策选择偏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历次重大会议的主题。党的十九大对中国未来发展战略进行了新的伟大构想。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为加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不管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均加强了各种类型的智库建设。各类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体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呢?

参与重大决策的前期研究和讨论

  在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类智库作为治理的参与主体,积极参与了历次重大决策的研究和讨论工作。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价格双轨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户籍制度改革、大部制与国家机构改革、农民工与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协调等方面,智库都做出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理论贡献。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转型、从温饱型小康到总体性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建设过程,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乃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各类智库都发挥了特有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党能够通过对各类智库意见的吸纳机制,通过容错试错的探索机制,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将人民在实践中的首创提炼为顶层的制度设计,凝练为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检视智库参与史,各智库的建议虽然表达不一,理论出发点在大方向同一的前提下有所区别,但都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

  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工作的重点,安排自己的研究任务,并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智库不同于国家机关内设研究机构的重要方面,在于其必须坚守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原理,并在做大做强基础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从科学性、趋势性、前瞻性、阶段性、方向性上提出自己的论证报告、对策建议。无疑,国家机关内设研究机构的研究,在决策的现实性、政策的衔接性、各种制度的协调性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专门性智库机构的研究,则在中长期问题的把握上,在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校验性论证上,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研究上具有更大潜力。在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智库也才能将自己的理论积淀研究服务于政策性研究,通过国家治理主体的吸纳,转型为改造社会的建设性力量。

  各智库的研究重点不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其作为治理主体的参与渠道也会不同,因此,其所提出的治理主张就可能有所偏重。正因为各智库的治理主张不同,决策主体才能够在不同的治理建议中进行选择,比较各个智库提议的异同,并计算选择某种治理偏好的政策红利与政策投入成本,由此形成集合性的制度文本。所以,国家治理中遇到的重大决策,必须形成决策过程的优选机制,在智库的多方参与下,在智库成果的多方论证中集思广益。

参与重大文件起草与政策执行的阶段性评估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一条宝贵的治理理念,即重大决策的出台与重大问题的解决,需多方征询意见,取得全社会广泛认可。在政策的推广与执行过程中,还需经过局部实验、经第三方评估其风险发生可能性才可全面推进。因此,各级机关在文件的起草过程中,会充分吸纳智库人员参与。这一特有的治理参与渠道,为智库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意见表达平台。事实上,不管是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起草过程,还是中央和政府部门的重要文件起草过程、各级人大的立法活动,以及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过程,各级各类智库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智库或者直接参与了重要文件文本的制定,或者通过论证报告,对文件条目的具体表述提出建议,或者对某些立法条文提出修改意见,起到了现代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治理作用。另外,智库还作为第三方评估主体,经常性地对各种经济与社会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实施过程的群众满意度,实施结果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做出评估。

  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时,中国既需要参与世界规则的制定,也需要及时废止和修订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原有国内法规、条例等制度文本,还需要将探索前行的创新经验抽象化概括化为新的标识性概念,建设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凡此种种,都需要智库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智库宣讲贯彻现代化治理理念

  智库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渠道,是通过各类媒体、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宣讲,将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转化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日常话语,精准贯彻中国特色现代化治理理论,形成强大的理论影响力与感召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砥砺奋进、大胆创新、勇于作为、善于担当,历史性地发展了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为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治国理政实践,既是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激发经济与社会活力的指引,也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南,还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方略。中国实践的成功,也有赖于各级各类智库弘扬中国经验、宣传中国经验。因此,各级各类智库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主体,也是理论创新与政策制定的参与主体,还是实践与理论结合以推进发展的响应主体。智库的宣讲工作,与其他治理主体相比较,更具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优势。事实上,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所形成的强大治理能力,只有在社会层面赢得广泛认同,才能最终焕发出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无穷力量。

通过科学研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智库参与治理能力的大小及辅助治理作用的发挥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对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理论的研究深度,取决于其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理论进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前进,迫切需要现代化治理理念的创新,在国家制度逐步定型化过程中,形成良治和善治的治理体系,提升符合人民需要的、为人民所满意的、不断推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智库工作者扎扎实实地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中国的现代化,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中国的问题,只有依靠中国人的研究才能得以解决。唯有立足于本国实际的智库研究,才能解决我们在现代化道路上遇到的大小问题,克服各种困难,防范重大风险,形成强大凝聚力,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完成这一宏愿,智库研究要端正学风,加强调查研究,将中国的实际与中国的理论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学派性质的马克思主义智库。智库建设要研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分析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继承党在各个时期的治理思想,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勇于创新,集成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努力发展国家治理理论。

  智库研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倾听人民的心声,将人民的首创经验凝练为国家的顶层设计,立足当下、前瞻未来,强化问题意识,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大风险问题谋篇布局,既防范“黑天鹅”事件,也预判“灰犀牛”现象,形成具有理论支撑力的、符合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具有现实操作性的政策性建议,服务于党和政府的治理工作。智库研究切忌走马观花、跟风操作、人云亦云、误判形势。要以良好学风推进理论建设,通过智库思想与意识形态建设凝聚人心,形成中国特色的智库工作方针。智库研究的短期时效功能在于对现实具体问题的把握,但智库研究的中长期目标,则在于对预期性、趋势性和发展方向性问题进行前瞻研究,形成意识形态意义层面的理论引领力,在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作者:张翼,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上一篇:欧阳康:社会复杂性、智库使命与咨政智....      下一篇:徐晓明: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须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