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产泡沫被彻底打破,社会资金重新进入实体经济,并在创新和升级领域获得利润时,也就是中国真正进入结构调整之时
调结构已经成为新一届政府最重要的任务,而当前调结构有两大前提,一个是经济增速适当放慢,大概维持在7%左右;另一个就是房地产调控,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绊脚石。
笔者曾经做过测算,目前中国新建商品房中,只有不到一半是用来满足居住需求,也就是说一半以上是在满足投资需求。大部分新增供给都被投资者买走。因此出现了有的人拥有几套,甚至十几套、几十套房产。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景,因此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投资需求呢?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价格的泡沫式上涨。房地产业利润可观,导致很多企业,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希望把利润的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拿出来投资房地产,资金不断地从实体经济流入房地产行业。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要通过创新,使企业转型升级,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房子虽然是可交易的不动产,但它却是不可贸易的。即使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再多倍,也不能形成国际性的产品,反而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成本,并抑制中产阶级的壮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正在逐渐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调控房地产就是释放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调控。首先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避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世界经验来看,一个国家长期实施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稳健的货币政策。例如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就比较稳健,而2012年9月份以来,由于“稳增长”的要求,货币政策在稳健基础上又有所放松,导致年底房地产价格又出现上涨的趋势。因此,调控房价首先要控制好货币投放。
其次,要通过房产税来调控。为了化解改革的阻力,可以预先设置一个征收房产税的过渡期,宣布几年后将对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房产征收较高的房产税。一方面,这项政策可以使拥有多套房产的投资者释放出大量市场供给,促使房地产价格向合理区间回归;另一方面,又由于过渡期的设计,不至于引起某些既得利益群体太强烈的反对。
当前新一届政府的领导者已经显示出足够的决心,为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强有力的改革。因此搬掉房产泡沫这块巨大的绊脚石,已经指日可待。
2012年11月底,在十八大之后的一次国务院会议上,李克强就明确表示,我们不片面追求GDP。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就完全有可能。
这表明新一届政府允许经济进入更适宜的增长区间,那么货币政策就可以保持相对稳健,而不会出现2012年下半年的放松情况。这就从基本上保证了房地产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新一届政府再提“城镇化”,但很多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都理解错了,以为又要继续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房地产。这种旧有模式其实是建了很多房子,但没有让农民工真正进到城里来,实质上是反城镇化。而真正的城镇化,则是人的城镇化,就是让大多数人有房子住,变成市民,这样才能促进消费,才能奠定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是政府加大“投入”,而不是“投资”,政府要不断拿钱投入到保障房、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中,真正解决“人”的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
这种新型城镇化的导向,也决定了房地产泡沫必须得到消解。政府不仅不再鼓励在这一领域的投资,而且由于保民生的需要,新政府在上任之初对于房价大幅上涨也会产生零容忍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房价也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当房产泡沫被彻底打破,社会资金重新进入实体经济,并在创新和升级领域获得利润时,也就是中国真正进入结构调整的时刻。(文/王小广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