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正文
迟福林:促进我国消费潜力释放与结构升级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期:2022-07-19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经济的主拉动力。2012年至2021年(除2020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今年3月下旬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消费面临严峻挑战,消费贡献率下降,消费预期转弱。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不能不关注消费;稳增长,不能不稳消费。面对复杂的困难局面,既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更需要拉动消费;既需要以政策“刺激”消费,更需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预期

稳定消费预期

消费预期转弱是当前消费领域与宏观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和突出矛盾。客观来看,我国14亿人的消费还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以我国在全球的人口与消费占比为例,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规模占全球比重为12.27%,同年我国人口占全球比重为18.17%,消费占比低于人口占比近6个百分点。如果我国消费占比能接近或者达到与人口占比相适应的水平,那将带来可观的新增消费空间。

以稳消费预期改善投资预期。2021年我国民间固定投资增速为7%;今年上半年,民间固定投资(累计)增速下降到3.5%。从现实看,稳定市场主体预期的重要前提是稳消费预期、稳市场预期。

以稳消费预期放大消费政策效果。以消费券为例,数据显示,2020年通过支付宝发放的数字消费券杠杆率为8倍,线下消费券的杠杆率一般为2至3倍。今年各地均加大了消费券发放力度,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效果,关键在于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

推动结构性政策调整

一是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关键是要提升防控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二是优化稳消费的相关政策。例如,要提升消费券政策的精准度,加大消费券的人群定向设计;要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工具,推动线上线下联动消费等。

三是加大公共消费支出。加大公共消费力度有助于改善消费预期。要调整政府消费支出结构,将政府公共支出更多向公共消费倾斜,提高公共消费率。

稳市场主体是关键

首先,稳市场主体要有实招。有就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有消费。改善消费预期,关键是稳市场主体和稳就业,形成消费预期改善的突破口。要将对企纾困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形成实招,避免政策空转。例如:将针对小规模纳税人的财税支持政策继续延长执行期并进一步扩大减免范围。针对消费服务业中的小微企业、个体户再出台专项税费减免政策。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提升财税政策惠及小微企业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其次,重点是稳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容量;要支持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支持个体经营发展;要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再次,完善灵活就业的制度保障。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达2亿。要保障其就业稳定性、收入稳定性及合法权益,需要明确受雇型灵活就业、自雇型就业和平台型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地位;明确新业态用工的劳动关系;优化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和缴费方法。

消费趋势

消费结构升级是大趋势

首先,消费结构升级符合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14亿人的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升级。未来5至10年,我国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活性服务业仍处于较快发展态势中,市场潜力巨大。以医疗健康为例,预计到2030年,我国医疗卫生市场需求将达到15万亿元,2040年将达到29万亿元。在信息消费上,5G商用将直接带动信息消费8.2万亿元,其中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将释放4.3万亿元消费空间。传统历史文化消费也在不断兴起,“传统文化+数字经济”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之一。与城镇居民直接相关的物业,也正从传统的物业转向融合健康医疗、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物业服务。预计未来3至5年,物业管理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2.4万亿元。

其次,服务型消费水平仍将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至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年均增速为10.6%(不考虑价格因素)。假设2022年保守估计为零增长,2023年至2030年预计年均增长7%。初步估计到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水平将超过1.8万元。

再者,服务型消费占比逐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将从2021年的44.2%提升至52%左右。2026年至203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仍有望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

服务型消费增长的趋势

释放服务型消费的增长潜力。要鼓励和支持城镇专业化服务商下乡,推动城市物流、金融、营销、品牌、渠道、研发、咨询等专业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加大教育、医疗、健康、文化等服务下乡,释放农村服务消费潜力。

消费结构升级将助推制造业转型发展。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企业不仅要专注产品生产,更要专注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推动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形成巨大的服务型消费市场,将形成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科技变革。超过14亿人的消费大市场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市场。以机器人发展为例,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达到23.7万台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531.7亿元,其中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为103.1亿元。未来5至10年,随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型科技,推动科技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促进“中国智造”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链。

消费结构升级将推动国内国际市场的相互促进。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居民将推动全球91%的消费增长;全国700个城市对全球城市消费增长贡献率累计达30%。服务贸易是中欧经贸合作的最大潜力所在。中改院的测算表明,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为14.6%,比全球平均水平低9.2个百分点。如果中欧服务贸易占比达到23.8%的全球平均水平,中欧服务贸易规模将达到1678亿美元;如果达到30%,规模将达到2115亿美元。

消费结构变革的趋势

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加快。加大服务有效供给,需要释放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市场活力。保持政策的适度稳定性,在优化监管的同时,重在稳定与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服务消费环境的改善。不同于一般商品,服务型消费对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体系要求更高。释放服务型消费需求,在加大服务型消费供给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要求,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标准,尽快对标国际标准,形成倒逼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的推动力。

服务型消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从重点领域看,着力完善数字消费基础设施。重点是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核心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适应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跨境支付、数字贸易和供应链管理等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跨境数字基础设施,提升跨境数字消费便利化水平;提升和完善包括新型物业在内的社区便民数字消费设施。

总的看,消费短期面临挑战,但从中长期看,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尚未改变。实现结构性政策调整与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将有助于明显提升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有助于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

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上一篇:张占斌:战略性有利条件与中国经济韧性....      下一篇:刘志彪:塑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