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委员表示,我国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宏观调控既要紧紧盯着当前的经济波动,但也不能被短期的波动牵着鼻子走。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右二)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付朝欢 摄
“这些年,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要给宏观调控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记上一功。”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在委员驻地接受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做好统筹和协调,将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搭配起来使用,形成合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衡量高质量发展?张占斌表示,从大的方向讲,要从新发展理念来衡量,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排兵布阵”来看,也是瞄准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只有建设起好的经济体系,才能应对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挑战。
他说,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相匹配的指标体系,包括标准、统计、考核、绩效、激励体系等,需要通过科学、客观、高效的方法进行采集、分析、使用,从而实现对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监测和准确预判。这些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不断磨合。
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张占斌表示,“六稳”都跟宏观调控有关,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都有关系。这就要求宏观调控站得更高,更有前瞻性、预见性,而且要更加精准、更加灵活,才能更加有效。他认为,稳预期的关键,是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理念与手段不断与时俱进: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主动预调、微调。中央始终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既要紧紧盯着当前的经济波动,但也不能被短期的波动牵着鼻子走。
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要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切入。比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了“竞争中性原则”,就是要构建公平的、透明的、法治的市场经济,对所有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张占斌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和新发展理念不断地对标对表,为新发展理念的落地开辟道路。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付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