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正文
张占斌:开启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新征程
来源:北京日报     日期:2014-12-29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很大程度上是想说明,我国已经是一个有影响的经济大国了,但是还不是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我们要科学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

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

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

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

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7月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趋势与重大任务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准确研判经济新形势,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积极谋划经济新举措,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讲话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新常态”重要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很大程度上是想说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奋斗,我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了,已经是一个有影响的经济大国了。但是,放眼世界来看,还不是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不能停留在经济大国的认识水平和发展水平,需要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靠改革和创新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那么,现实到底怎样呢?现在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一些经济体的复苏仍然脆弱,新旧增长点转换任务艰巨。从经济总量、部分省市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等综合指标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下三个大的方面需要关注。

一是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全球经济缓慢低速增长。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显著特征,使得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美欧等经济强国相继提出“再工业化”“2020战略”“重生战略”等措施,意在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实体经济,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而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得有限世界市场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现在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我们既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加快全球战略性布局,又要防范各类风险。

二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瓶颈,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繁重。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减少,“刘易斯拐点”正在加速到来。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在不断加大,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存在着“跑马占荒”、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够、很多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他人等诸多问题,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客观上要求我们主动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为经济转型升级腾出空间、留出时间。

三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目标任重道远。2013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8.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2.3%,继续位居全球经济体的第二位。而从经济强国的角度看,其基本的量化门槛为: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至少要达到6%;二是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要进入世界前五名的行列;三是服务业产值占比要超过70%;四是城市化率不能低于70%;五是国际储备货币占比要超过4%。从目前各项经济强国指标的水平看,中国显然离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趋势和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趋势性特征的重要论述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包括: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内的丰富内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从近十年看,2003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回落到一位数增长,而2012年和2013年进一步回落到7.7%的年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4%,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出回稳态势。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转变、出口由单纯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重转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传统人口红利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优势转变,经济增速出现回落趋势。我们必须理性对待这一变化,用“平常心”对待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当前,市场竞争主要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的无序竞争、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匹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应当在改进官员考核手段、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走向质量型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推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力,努力打造“中国质量”升级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型转变。

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过去30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2013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3倍,这是由体制改革、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正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迎面而来,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将会大量涌现,这些投资机会将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增长点,将为加快实现经济强国提供内在动力。

四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从以往20多年的实践看,我国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这里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资源配置的明显不合理、容易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表明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常态下,政府不搞强刺激,主要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加快形成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等途径,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限交给市场,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好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并通过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等方式来弥补“市场失灵”。

五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一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逐步成为产业组织的基本特征,这些趋势性变化都是非常好的结构优化迹象。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等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打造“中国效益”。

六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结果。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也出现新气象,城乡二元结构正加快向一元结构转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此外,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也在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加紧制定和推进中。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注重协同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使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依靠改革创新,主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主动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主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总体基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稳”是稳增长、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是前提和基础;“进”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方向和目标。新常态下,面对经济发展增速换挡、方式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需要客观看待、冷静理性,保持一颗平常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不要合理的增长速度,而是要通过完善宏观区间和定向调控,推进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重点要推进产业结构改革、需求结构改革、区域结构改革、城乡结构改革等重点领域,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靠市场积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

二是坚持提高经济质量基本方针,实现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更多依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培育壮大新产品、新业态。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要积极化解各种经济运行风险,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之路,努力形成“万众创业”、“人人创新”的新局面。

三是坚持防范经济风险基本思路,提高经济稳步发展的信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当前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治理理念。我们要适应经济新常态、主动有为,就要对经济新常态阶段各种潜在的经济社会风险如房地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保持清醒的认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预见作用,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尤其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

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方向,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新常态下,我国的改革任务更加迫切、更加艰巨。我们要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同时,全面推进和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和要素市场化等改革,努力实现改革的重大突破。在国家层面再取消和下放一些审批事项,尤其要重点清理取消基础设施、能源、教育、医疗、医药等领域不必要的准入限制、行业管理规定,进一步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全面推进和落实中央确定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统筹推进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和事权财权统一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健全市政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等领域的投资运营机制。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和资源品价格等市场化改革。

五是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基本归宿,促进城乡人民包容共享发展成果。新常态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抓好重点领域民生工作、形成系统的民生制度体系是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基本归宿,也是实现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农村地权制度的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的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要努力保护自然环境,出重拳强化雾霾等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可能会影响到整体就业规模,结构性就业矛盾将会更加凸显,这要求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张占斌: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推进政府职能....      下一篇:张占斌:新常态下改革者强创新者胜